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,国产一级a毛视频在线观看,精品免费视频,天堂va在线视频

<strike id="zsri4"></strike>

  • <blockquote id="zsri4"></blockquote>
      <code id="zsri4"></code><code id="zsri4"><noframes id="zsri4"></noframes></code>
      
      
    1. 直通屏山|福建|時評|大學城|臺海|娛樂|體育|國內|國際|專題|網事|福州|廈門|莆田|泉州|漳州|龍巖|寧德|南平|三明
      您所在的位置:東南網 > 專題> 黨群> 紀念抗日戰(zhàn)爭70周年> 福建抗戰(zhàn)風云 > 正文

      廈門抗戰(zhàn)史實回顧:9·18后廈大學生北上抗日

      2015-05-21 17:41:30?海西?來源:江聲報  責任編輯:鄭思楠   我來說兩句
      分享到:

        廈門大學的同學開送別會,組織義勇隊北上抗日

      廈大師生自發(fā)北上抗日

      “拋下書本,一致向前奮斗!”

      都說上戰(zhàn)場“拋頭顱、灑熱血”是軍人干的事;而平日里風光無限的書生,上了戰(zhàn)場就成了“百無一用”之人。但是“9·18事變”發(fā)生后,廈門教育界、學界的學生、教授們的表現(xiàn)可一個個都是純爺們。無論是廈大學生赴前線為國捐軀,還是集美中學十幾歲的初中學生自發(fā)抗日,都展現(xiàn)了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。

      1931年9月26日,在廈門反日會的提議下,廈門市教育局統(tǒng)一組織全市各校舉行“雪恥周”活動,內容包括4個方面:全校師生和員工徹底不買日貨;各高級中學學生應特別注意軍訓,隨時準備應付日寇挑釁;通告學生日本人侵略中國的殘忍行徑,喚起年輕人抗日熱情;將日軍在東北的暴行用文字或圖報形式向各界宣傳。

      10月17日,廈大組織義勇軍抗日?!督晥蟆穲蟮溃骸霸撔Hw學生教職員工在群賢樓開會,校長林文慶上臺訓詞,詞多激勵學生極力加強軍事訓練,以救中國?!睋敃r統(tǒng)計,全校加入的學生、教職工有700多人,從19號起就開始軍訓。報道中還特別提到,如果有經濟困難無力購買軍服等裝備的學生,學校會設法幫忙補助。

      除了集體組織的抗日義勇軍外,廈大還有自發(fā)北上抗日的3位默默無聞的師生。他們是法學院的學生李治年、易元勛和圖書館職員秦賢行三人。據《廈大周刊》記載,“本年(1932年)2月間,因激于愛國熱忱,自動北上參加抗日工作?!?/p>

      2個月后,李治年、秦賢行從前方發(fā)來噩耗,易元勛于1932年4月15日為國捐軀,并于16日將棺槨運往北平。

      據《廈大周刊》記載,易元勛在校是個品學兼優(yōu)的學生,但他自愿放棄學校優(yōu)良的讀書環(huán)境,前往北方前線抗戰(zhàn),結果不幸“死于暴敵鋒鏑之下”。易元勛死后,《廈大周刊》專門發(fā)文,“我倚后死者,尤須繼易君之精神,完烈士之遺志。”勉勵廈大學子向他學習??谷站葒鴷iT為其舉行追悼會,慰其英靈。

      “9·18事變”發(fā)生后,廈大閩海學會選出了15名委員組成“抗日救國委員會”。他們發(fā)告全校師生書、貼標語如“拋下書本,一致向前奮斗!”并分函召集全校各學會各學院高中部主要分子,討論召開廈大全體大會并進行組織廈大抗日救國事宜?!督晥蟆贩Q,在廈大閩海學會的鼓動下,“一時沉寂之廈大,極見激昂”。

      當時,即使是十幾歲出頭的初中生也自發(fā)組織抗日團體?!督晥蟆吩?月28日《集美各校組織反日會》的報道中稱:“集美各高初中合并組織學生會,反日活動在學生會成立后進行?!睂W生反日活動包括抵制日貨、宣傳游行、不看日本刊物等。

      與其他學界組織不同,協(xié)和大學閩南校友會著重發(fā)動海歸學生和國外大學對中國抗日的聲援。9月28日《江聲報》報道:“該校友會通電本校教授和林校長,促電英美各大學共起主持正義?!睆B門校友會主席吳著盔同日也發(fā)郵件,組織留學生或國內外各大學駐廈校友建立反日大同盟,推動抗日的國際宣傳。

      “正日方之謠,促世界同情。”《江聲報》稱,吳著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組成了由燕京師大、圣約翰、廈大、復旦、東吳、菲律賓等國內外大學及英美日海歸在廈學生數十人的大同盟。

      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
      心情版
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今日熱詞
      更多>>福建今日重點
      更多>>國際國內熱點
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站地圖 | 網站公告 |
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(lián)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(lián)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(lián)網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營性-2015-0001
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