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用“AI假圖”薅商家羊毛,吃相難看
| 2025-11-20 11:00:10??來源:東南網(wǎng) 責任編輯: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|
當輸入一句簡單指令,AI就能在幾秒內(nèi)給新鮮水果添上霉斑、給完好衣物制造破洞,這樣的技術能力如今卻成了少數(shù)人薅商家羊毛的利器。如今“AI假圖僅退款”的亂象正在電商領域迅速蔓延,看似是小額利益的投機,實則正在層層侵蝕電商生態(tài)的信任基石,值得整個行業(yè)警惕。 這種欺詐行為的門檻低得驚人。買家借助常見的AI工具,無需專業(yè)技能,數(shù)秒就能生成高仿真瑕疵圖,部分造假雖有未去水印、視頻中出現(xiàn)多只手等漏洞,卻仍能屢屢得手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這一行為已形成灰色產(chǎn)業(yè)鏈,288元的付費教程宣稱能教會單賬號成功退款30次,還以學員累計獲利2000元為噱頭吸引參與者。這些欺詐大多瞄準百元內(nèi)的小商品,正是利用小額高頻的特點規(guī)避法律風險,讓不少商家維權時陷入“維權成本高于損失”的兩難。 中小商家是這場亂象中最直接的受害者。他們不僅要承受貨款和運費的直接損失,還得面對無法收回商品的困境。為了應對頻繁的惡意退款,有些中小商家被迫提價30%來轉(zhuǎn)嫁成本,而這部分成本最終還是落到了普通消費者身上。同時商家還得額外投入成本,要么發(fā)貨時全程錄像,要么購買AI驗真工具,這些本可避免的支出,嚴重擠壓了中小商家的生存空間。更棘手的是,部分平臺曾自動通過AI圖片提交退款申請,跳過商家申訴環(huán)節(jié),既讓商家蒙受不白之冤,也讓真實消費者的正常售后訴求容易遭到商家質(zhì)疑,形成信任隔閡。 很多人以為這種“薅羊毛”只是小事,實則早已觸碰法律紅線。從民事層面看,這種行為構成欺詐,商家可依法申請撤銷退款追回損失;若詐騙金額未達刑事標準,行為人將面臨拘留和罰款的行政處罰;一旦單次或累計金額達到3000元,就涉嫌詐騙罪,最高可被判處無期徒刑。已有法院判決偽造玩具破損圖的消費者補償商家,這正是對這類行為的明確否定。 遏制亂象并非單一主體能完成,多方協(xié)同發(fā)力才是關鍵。各大平臺已紛紛行動,淘寶上線“AI鑒詐師”,拼多多要求帶時間水印的開箱視頻,京東測試區(qū)塊鏈溯源,同時取消自動退款政策、建立惡意用戶黑名單,這些舉措正在堵住規(guī)則漏洞。商家也在積極自保,要求買家提供含訂單號的實時視頻等,用細節(jié)驗證打破AI造假的偽裝。2025年9月施行的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(nèi)容標識辦法》,更從監(jiān)管層面為AI內(nèi)容加上了約束。 技術的本質(zhì)是工具,它放大的是人性的選擇。AI在幫助人們提高效率的同時,也可能成為少數(shù)人謀取不當利益的幫手。治理這個問題,需要技術手段的更新,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,更需要社會誠信的重建。只有當每個參與者都意識到,短暫的得利會換來長遠的損失,唯有誠實守信才能夠?qū)崿F(xiàn)“雙贏”,這樣荒謬的“貓鼠游戲”才可能真正停止。(翟雅婧) |
相關閱讀: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 |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