警惕“大廠離職”噱頭,暗藏“割韭菜”套路
| 2025-11-17 11:30:04??來源:東南網(wǎng) 責任編輯: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|
“25歲,我勇敢從大廠裸辭”“37歲年薪百萬,卻主動告別互聯(lián)網(wǎng)大廠”“離開大廠兩年,我活成了想要的樣子”……近來,“大廠離職”話題在社交平臺持續(xù)升溫,相關內容動輒收獲萬贊。然而熱度背后,一批虛構“大廠前員工”身份的賬號正悄然滋生——他們借“大廠光環(huán)”販賣焦慮與希望,用名不副實的服務收割流量,在商業(yè)牟利的同時,也不斷消耗著公眾的信任。(11月16日 新華社) “阿里離職副業(yè)月入5萬”“字節(jié)裸辭摸清賺錢邏輯”等“大廠離職”敘事,在社交平臺頗受關注。這些看似真誠的職場分享,實則是引流陷阱——以“逆襲感”“干貨”吸引用戶,最終導向變現(xiàn),既攪亂網(wǎng)絡生態(tài),也讓“大廠離職”分享變了味。 “大廠離職”之所以能成為流量密碼,核心在于公眾對大廠職場的好奇與向往。在大眾認知里,“大廠員工”往往有著更強的專業(yè)能力、更前沿的行業(yè)視野。這種心理預期,讓“大廠離職”標簽自帶關注度,也讓投機者嗅到了商機:偽造離職證明、夸大職場履歷、編造創(chuàng)業(yè)傳奇,用“躺贏”“逆襲”等強刺激話術調動情緒,再將流量精準轉化為收益——這套成熟的套路,正在不斷透支著標簽的公信力。 這些引流套路的危害,遠不止“內容失真”這么簡單。對初入職場的年輕人而言,虛假的離職敘事會傳遞“大廠易進易出”“裸辭就能成功”的錯誤認知,誤導職業(yè)規(guī)劃;對真正的大廠離職者來說,套路化的分享會消解其真實經驗的價值,形成“劣幣驅逐良幣”的困境;更嚴重的是,當“大廠離職”一次次與“割韭菜”綁定,公眾對職場分享的信任會逐漸崩塌,最終動搖整個網(wǎng)絡內容生態(tài)的誠信根基。 遏制這類亂象,絕非一人之力可及,需要平臺、監(jiān)管與用戶形成“共治合力”。平臺應扛起主體責任,針對“大廠離職”等熱點標簽建立專項審核機制,通過技術手段核查身份真實性,對虛假營銷賬號及時限流、封禁;監(jiān)管部門需明確法律邊界,加大對“流量欺詐”的查處力度,讓投機者付出應有代價;作為普通用戶,更要保持理性判斷,不被“高薪速成”的噱頭裹挾,不盲目相信“光環(huán)加持”的分享,學會透過流量看本質,避免成為套路的“買單者”。 職場分享的核心價值,在于真實經歷的共鳴與實用經驗的傳遞;“大廠離職”的標簽,本該承載專業(yè)思考,而非流量算計。當每一份分享都回歸真誠,每一個賬號都堅守誠信底線,流量才能真正成為傳遞價值的橋梁,而非消耗信任的工具。別讓“大廠離職”的噱頭變了味,這既是對網(wǎng)絡生態(tài)的守護,更是對每一份真誠分享的尊重。(左崇年) |
相關閱讀: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 |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