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法主持人被騙,期待有維權后續(xù)
| 2025-11-04 11:30:15??來源:東南網(wǎng) 責任編輯: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|
“你說我這個天天宣傳反電詐、反詐騙的法制節(jié)目主持人也會上當受騙啊。”央視《今日說法》欄目主持人李曉東在社交平臺上發(fā)布視頻稱,近日,他被騙1000元購買茶葉。11月3日,這條消息一度處在熱搜第一位置。 當《今日說法》主持人李曉東對著鏡頭苦笑“天天宣傳反詐騙還上當”時,這則花1000元買偽劣茶葉的新聞,早已超越八卦屬性。街頭“奔馳后備箱售茶”的老套路,在法制節(jié)目主持人身上應驗,既暴露了騙子善于利用人性的弱點,更指向一個核心問題:當騙局發(fā)生后,“網(wǎng)絡上說說”遠不夠,依法追責是反詐閉環(huán)的關鍵。 李曉東的遭遇并非個例。騙子以“展銷會剩貨”“急售騰空間”為話術,用豪車撐場面、以階梯降價誘騙消費,這類騙局在服務區(qū)、展館周邊屢見不鮮,商品從茶葉延伸至海鮮、床品。其本質(zhì)是典型的銷售欺詐:將添加香精的偽劣茶葉(50元一盒不值)包裝成“千元好茶”,通過虛構(gòu)原價、編造售賣理由等方式誤導消費,完全符合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對“欺詐行為”的界定。即便單起涉案金額僅1000元,若存在團伙作案、多次實施的情形,已涉嫌違反《刑法》中的銷售偽劣產(chǎn)品罪。 更值得深思的是維權環(huán)節(jié)的缺位。根據(jù)最高檢明確的維權路徑,消費者可憑購買憑證主張三倍賠償,或向12315、工商部門投訴,涉嫌犯罪的可移交公安。但現(xiàn)實中,多數(shù)受害者因“金額小嫌麻煩”“找不到責任人”放棄追責,這恰恰縱容了騙子的囂張氣焰。正如茶葉市場人士所言,低價偽劣茶之所以泛濫,正是利用了消費者“上當不追究”的心理。李曉東的特殊身份,應成為打破這種沉默的契機,當法制傳播者主動拿起法律武器,其示范效應遠勝于單純的警示視頻。 有人將受騙歸咎于“貪念”,但法律的價值恰恰在于規(guī)制惡意行為,而非苛求個體完美。騙子精心設計的場景騙局,本質(zhì)是信息不對稱下的精準圍獵,即便是具備專業(yè)知識的群體也難完全免疫。此前社區(qū)反詐宣傳員被騙18萬元的案例,早已證明 “反詐能力≠免疫能力”。此時更需要法律亮劍:一方面通過個案追責斬斷騙局鏈條,另一方面推動對“流動售假”的專項整治,讓“奔馳后備箱”不再成為法外之地。 11月7日是全民反詐日,推廣反詐知識,提高公眾防范意識,構(gòu)建社會共治格局依然任重道遠。從《今日說法》的普法講臺到街頭受騙的現(xiàn)實,李曉東的經(jīng)歷構(gòu)成了最生動的法治注腳。當他呼吁公眾“別起貪念”時,我們更期待他用法律行動證明:任何騙局都該有代價,每一份正義都值得追索。這才是對“法律說法”最深刻的詮釋。(郭寶哲) |
相關閱讀: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 |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