扇耳光換退款?暴力豈是維權工具
| 2025-10-22 11:40:24??來源:東南網 責任編輯: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|
當“狂扇孩子耳光五分鐘”成為退款條件,這場發(fā)生在二手潮玩交易平臺的鬧劇,已遠遠超出普通消費糾紛的范疇。近日,一則要求家長上傳扇孩子耳光視頻才能退款的新聞引發(fā)輿論關注。盡管涉事平臺迅速回應稱此為“賣家個人行為”,但卻依然引發(fā)了公眾對平臺長期存在的規(guī)則漏洞與監(jiān)管短板的集體質疑。(10月21日 極目新聞) 要求通過施暴來換取退款,本質上是對維權行為的嚴重異化。無論賣家是因退貨糾紛而“出此下策”,還是單純發(fā)泄情緒,這種將暴力與維權捆綁的做法都已觸碰法律與道德的雙重底線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網絡上竟有部分聲音將此解讀為“玩?!?,試圖以娛樂化消解其嚴重性。當暴力被包裝成“段子”,傷害被輕描淡寫為“玩笑”,社會對暴力的敏感度就會不斷降低,這將助長“以暴制怨”的錯誤邏輯,侵蝕社會文明的根基。 平臺在回應中強調此為“個人閑置交易”,試圖劃清界限。然而,作為提供交易場所和技術服務的平臺方,其責任遠不止于聲明“非官方規(guī)則”。據統(tǒng)計,在該平臺的投訴渠道上,相關投訴量已達近萬條,這足以說明平臺在交易機制、糾紛處理等方面存在系統(tǒng)性問題。當賣家能夠肆意提出違法要求,而平臺客服僅以“無法強制,建議協(xié)商”作為回應時,實際上是對不良交易生態(tài)的縱容。平臺不能總是等到輿論發(fā)酵才“高度重視”,而應建立更主動的監(jiān)管機制,包括對異常交易的關鍵詞監(jiān)測、對教唆暴力行為的即時封禁等具體措施。 這起事件同時暴露了未成年人網絡消費保護的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。根據法律規(guī)定,11歲兒童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,其大額消費行為需經監(jiān)護人追認才有效。然而,孩子能輕易使用家人手機完成多筆交易,說明家庭支付管理存在漏洞。與此同時,平臺對可能誘使未成年人消費的“盲盒”“福袋”等類賭博機制,以及賣家針對未成年人的不合理交易,都應承擔起審核和監(jiān)管責任。 在這場鬧劇背后,我們更需要警惕的是維權方式的暴力化傾向。在當下的網絡環(huán)境中,類似的極端維權要求并非孤例。在法治社會,任何糾紛的解決都應當建立在規(guī)則與誠信的基礎上,而非訴諸暴力或威脅。平臺需要真正承擔起監(jiān)管責任,完善交易規(guī)則和糾紛解決機制;賣家應恪守法律底線,文明溝通;家長則需加強教育和監(jiān)管,防止孩子非理性消費。 “扇耳光換退款”的鬧劇應當成為社會反思的契機。在構建文明社會的進程中,任何形式的暴力都不應被容忍,更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選項。唯有堅決對暴力邏輯說“不”,才能構筑真正安全、友善的交易環(huán)境,讓每個孩子都在免于暴力威脅的空間中健康成長。這不僅是對特定平臺的考驗,更是對社會文明底線的共同守護。(綿一評) |
相關閱讀: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 |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