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旅需要好故事
| 2025-09-28 09:54:04??來源: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: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|
到福建土樓永定景區(qū)參觀,很多游客都想約導游林日耕來做講解。游覽時,他從“左青龍、右白虎”講到“振乃家聲,好就孝弟一邊做去;成些事業(yè),端從勤儉二字得來”楹聯家訓故事,使游覽從“走馬觀花”升華為一場沉浸式的文化課堂,讓人真切體會到土樓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。但由于參觀團隊太多,往往出現“阿耕難約”的情況。 隨著經濟高質量發(fā)展,公眾對美好生活的定義不再局限于物質層面,而是愈發(fā)追求精神富足與文化滋養(yǎng)。旅游行為本身,也已從早期的觀光見世面逐步轉向尋求“情感共鳴”。以“云南十八怪”為例,以往游客去云南旅游往往是把它當作新奇事一聽一笑了之,現在許多游客已不滿足聽聽而已、笑笑而已,還想親自制作、親自品嘗。同樣,“博物館熱”的興起,也反映出游客不再滿足于靜態(tài)觀看,而是渴望通過沉浸式、可互動、易傳播的體驗產品,將歷史轉化為個人記憶,讓文物成為可分享的情感符號。 文旅的終極產品不是風景,而是“記憶與情感”。景點或許依舊,但游客的期待已然升級。這對文旅部門提出了新的課題:一是深度挖掘與重塑故事。如福建土樓,既有建筑奇觀,也有楹聯家訓、民風民俗、“博士樓”等豐富題材,需要系統(tǒng)梳理,讓好故事成為可持續(xù)的吸引力。二是推動故事的場景化呈現。通過建設民俗展館、非遺體驗館等,讓故事“活”起來,打造可感知的文化大餐。三是加快培育講故事的人才。當前各景區(qū)導游數量不少,但真正能講出文化厚度、講出情感溫度、引人入勝的卻不多。優(yōu)秀的講故事者,本質是文化的翻譯官、體驗的設計師與價值的聯結者。必須重視這類人才的培養(yǎng)與引進,特別是那些善于挖掘文化基因、營造沉浸敘事、轉化情感體驗的復合型人才。 令人欣喜的是,各地已愈發(fā)重視對文旅故事的打造并初見成效。以人才建設為例,福建土樓永定景區(qū)便涌現出振成樓的阿耕、承啟樓的阿才、紅色景區(qū)的阿敦等一批會講故事的“明星”導游。正是通過這些鮮活個體的生動敘述,土樓不再只是磚石土木的建筑群,更成為承載家族記憶、傳承客家精神的文化場域。 說到底,文旅的本質是一場關于記憶與情感的交付。好的故事,是連接風景與人心最溫暖的橋梁。當每一個景點都能用心講好自己的故事,當每一位游客都能帶著共鳴與感動離去,文旅便真正實現了從“看風景”到“養(yǎng)心靈”的升華。這不僅是對文化資源的活態(tài)傳承,更是一場與時代共鳴的、有溫度的奔赴。 |
相關閱讀: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 |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