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因“例會”造成“服務空窗”
| 2025-09-23 15:11:34??來源:東南網 責任編輯: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|
近日,有網友爆料稱,9月22日上午8點,廣西桂林全州縣兩河鎮(zhèn)便民服務中心和就業(yè)服務站大門緊閉,直至9點30分仍空無一人。對此,鎮(zhèn)政府工作人員解釋是:“星期一早上有例會,都去開會了,大概開到10點多”。這一看似合規(guī)的理由,卻揭示出基層公共服務中一個值得警惕的現象:例會若成為服務中斷的“擋箭牌”,公共服務的實效便無從談起。 公共服務窗口的根本價值在于其可及性與可靠性。兩河鎮(zhèn)便民服務中心和就業(yè)服務站作為直面群眾的窗口單位,本應踐行“便民、規(guī)范、廉潔、高效”的服務宗旨。然而,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服務中斷,反映出公共服務時間易被內部行政事務擠占的現實。尤其值得反思的是,事件發(fā)生在星期一上午這一群眾辦事高峰期。將會議安排在該時段且未設置應急值守或臨時引導,顯示出服務意識與管理精細度的不足。這種“對內管理優(yōu)先于對外服務”的思維定式,實質上背離了公共服務的基本承諾。 鎮(zhèn)政府以開例會作為解釋,也引發(fā)我們對基層會議生態(tài)的審視。長達兩小時的例會是否確有必要?全體干部職工同時參會是否合理?這些問題指向基層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形式主義傾向。健康的會議生態(tài)應致力于提升工作效率,而非成為脫離服務一線的理由。當例會需以犧牲正常服務為代價時,其合理性便值得質疑。更關鍵的是,這種“全員離崗”的會議模式,反映出對公共服務即時性特征的忽視。便民服務中心主要承擔行政審批協(xié)調、民生事項辦理等職能,任何延誤都可能影響民眾生活。 此次事件還凸顯出應急管理機制的缺失。既無人員留守,也未設置臨時標識,更未提前發(fā)布通知,暴露出基層單位在應急預案方面的不足。在數字化時代,可通過設立臨時服務崗、公布緊急聯系方式、推廣預約服務等方式,妥善協(xié)調服務時間沖突。這些措施的缺位,反映出服務創(chuàng)新意識的滯后。而未提前公示會議安排,也有違政務公開原則,不僅給群眾帶來不便,更會削弱政府公信力。 該事件雖由個案引發(fā),卻映射出基層服務單位普遍面臨的系統(tǒng)性困境。破解之道,需從理念、制度與技術三個層面系統(tǒng)推進。首先要牢固樹立“服務優(yōu)先”的共識,將保障服務時間視為不可逾越的底線,內部行政事務應靈活配合服務需求;其次應構建剛柔并濟的制度體系,既要明確公共服務時間的剛性約束,又要建立應急預案確保服務不間斷;同時要善用技術手段提升服務效能,推行“線上+線下”融合模式,通過視頻咨詢、自助終端等方式拓展服務時空邊界。 正因如此,兩河鎮(zhèn)服務空窗現象已超越個案范疇,成為檢驗基層服務效能的一面鏡子。當群眾滿懷期待走向服務窗口卻面對“空無一人”的場景時,受損的不僅是單次辦事體驗,更是對公共服務體系的信任。基層單位應以此為契機,重新審視內部管理與對外服務的關系,真正把群眾需求置于中心。因為公共服務的價值,恰恰體現在每一個被及時回應的日常時刻中。(陳相) |
相關閱讀: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 |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