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歷史記憶照亮復興征程
| 2025-08-15 16:15:13??來源:東南網(wǎng) 責任編輯: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|
1945年8月15日,正義的勝利響徹云霄,民族的血性刻入骨髓。 “日本投降矣!”1945年8月15日,《大公報》頭版五個超大號鉛字如驚雷般傳遍神州。重慶、延安、上?!瓱o數(shù)城市瞬間成為歡騰的海洋:素不相識的人們在街頭相擁而泣,鑼鼓與吶喊交織成勝利的交響,火把連成的火龍照亮了曾經(jīng)被戰(zhàn)火撕裂的黑夜。 這一刻,中國人民用十四年的浴血奮戰(zhàn),在人類正義史上刻下了永恒的印記。 (一) 八十年前的今日,東京的電波傳來裕仁天皇宣讀《終戰(zhàn)詔書》的聲音。這份刻意回避“投降”二字的詔書,卻掩藏不住一個鐵的事實:日本軍國主義在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鐵拳下徹底崩潰了。 勝利的喜悅背后,是3500萬軍民用生命換來的慘痛代價。從“九一八事變”到日本投降,整整十四年間,930余座城市被侵占,半個中國被鐵蹄踐踏。南京城三十萬冤魂的悲鳴,日軍731部隊活體實驗的罪惡,百人斬競賽的野蠻——這些人類文明史上的至暗時刻,是中華民族永遠無法愈合的傷疤。 這場勝利絕非偶然。當平型關大捷打破日軍“不可戰(zhàn)勝”的神話,當百團大戰(zhàn)的烽火燃遍華北,當臺兒莊的將士用血肉之軀筑起防線,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示了“一寸山河一寸血,十萬青年十萬軍”的悲壯氣概。這份勝利,是母親送兒上戰(zhàn)場時的含淚囑托,是戰(zhàn)士血染疆場時的最后吶喊,是億萬民眾“誓死不做亡國奴”的震天怒吼。 (二) 抗戰(zhàn)的硝煙雖已消散,但歷史深處凝聚的精神力量穿越時空,在新時代煥發(fā)出璀璨光芒。今年8月,北京抗戰(zhàn)紀念館內,左權、吉鴻昌等英雄形象通過AI技術重現(xiàn)人間。浙江的“AI助英烈回家”行動中,84歲的吳永才老人終于“見到”了26歲犧牲的叔叔吳復夏。 科技讓歷史可觸可感,藝術則讓記憶直抵人心。電影《南京照相館》的熱映,如利劍刺穿歷史虛無主義的迷霧。衡陽師范學院的青年學子們,用80幅剪紙重現(xiàn)抗戰(zhàn)烽火,纖薄的紅紙承載起厚重的民族記憶。 在盧溝橋畔,鄭然女士接過了祖父堅守73年的義務講解棒。四川宜賓趙一曼紀念館里,學生們排演的《穿越時空的對話》情景劇,讓年輕的心與英雄的靈魂共振。當教育融入生活,抗戰(zhàn)精神便在日常中扎根生長,在年輕一代的心中抽枝散葉。 (三) 八十年后的今天,歷史的回聲仍面臨雜音干擾。8月15日,日本首相石破茂以“自民黨總裁”身份,向供奉有二戰(zhàn)甲級戰(zhàn)犯的靖國神社供奉了“玉串料”(祭祀費)。對侵華戰(zhàn)爭,部分日本政客始終沒有反思與悔改。 日本教科書正悄然改寫歷史。南京大屠殺被模糊為“南京事件”,遇難人數(shù)被標注為“尚無定論”。這種精心設計的“選擇性記憶”,將侵略美化為“解放亞洲”,將戰(zhàn)敗偽裝為“終戰(zhàn)”,侵蝕著和平的根基。 令人深思的是,日本國內仍存清醒之聲。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東京研討會上直言:“真正的愛國心在于勇于承認歷史錯誤?!睂W者木村知義更一針見血:“日本是被中國和亞洲人民的抵抗打敗的。”這些良知之聲,如暗夜中的星光,照亮了歷史的正道。 (四) 抗戰(zhàn)勝利不僅光復了破碎山河,更重塑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坐標。這場勝利讓中國重返世界大國舞臺,洗刷了百年屈辱,開啟了古老文明浴火重生的新征程。從貴州深山“中國天眼”探秘宇宙,到西北大漠“綠電藍海”點亮萬家,再到粵港澳大灣區(qū)創(chuàng)新引擎轟鳴——抗戰(zhàn)精神已熔鑄為當代中國人攻堅克難的基因密碼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:“偉大的抗戰(zhàn)精神,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、為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?!边@份精神在新時代煥發(fā)新生。它不僅體現(xiàn)在科學家攻堅“卡脖子”技術的執(zhí)著中,更融入了扶貧干部扎根山鄉(xiāng)的堅守里,閃爍在邊防戰(zhàn)士風雪巡邊的腳印間。 抗戰(zhàn)老兵郝龍清在浙江檔案展上撫今追昔:“我們要銘記歷史、緬懷先烈、珍愛和平、開創(chuàng)未來。”這樸素的話語,道出了歷史的真諦——唯有守護記憶的星火,才能照亮民族復興的壯闊航程。 八十載光陰流轉,當年盧溝橋畔的槍聲已化作紀念館中的歷史回響。今天,當AI技術讓抗戰(zhàn)烈士“重返”人間與后人對話,當青年學子用剪紙重現(xiàn)烽火歲月,抗戰(zhàn)精神正跨越時空,在民族血脈中奔涌不息。(綿一評) |
相關閱讀: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 |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