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著課本游古跡,讓歷史在腳下“活”起來
2025-06-26 18:28:03? ?來源:東南網(wǎng) 責任編輯: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|
據(jù)6月24日《人民日報》報道,課本里的古跡,你還記得多少?近年來,“課本游”悄然興起,許多人打卡課本里的古跡,體驗著古跡從躍然紙上到映入眼簾的奇妙變化。暑假來臨前,讓我們走進那些熟悉的古跡,實地尋溯中華文化,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。 當良渚古城的夯土墻前站著的初一學生驚嘆“原來歷史就在身邊”,當都江堰的魚嘴分水堤上小學生們追問“飛沙堰真的能飛沙嗎”,當玉門關的戈壁微風中少年吟誦“春風不度玉門關”……近年來一股“跟著課本游古跡”的清風正悄然拂過神州大地。 這陣風,吹醒的不只是沉睡的古跡,更是孩子們心中對民族根脈的探尋渴望。這也不是簡單的景點打卡,而是青少年對課本知識縱深處的渴望在驅動。你看,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,杭州市民楊崴寧在良渚工作站專家的指導下,他揮動考古手鏟,竟在公眾考古體驗區(qū)掘出了一塊商周時期的陶片。親手觸碰千年遺存,親耳聆聽專家解讀良渚文化的密碼,歷史瞬間從課本里冰冷的鉛字,變成了手中溫熱可感的真實。正如良渚博物院院長徐天進所言,這些“何以中國”的實證(如良渚、二里頭、三星堆等),正是歷史課本的骨架,而實地探訪,則為其賦予了血肉。 課本所載的古老智慧,在實地更顯其不朽光芒與鮮活力量。都江堰市奎光小學的孩子們圍住都江堰市博物館文博館員付三云,從魚嘴分水堤到寶瓶口,每一處精妙結構都生動印證著課本所述“深淘灘,低作堰”的治水箴言。更令人驚嘆的是,這座兩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,至今仍灌溉著成都平原1000多萬畝農(nóng)田,惠及上千萬人。紙上描繪的智慧,瞬間化身為眼前奔涌不息、滋養(yǎng)生命的偉大創(chuàng)造。這種“活態(tài)”的傳承,讓抽象的“融合創(chuàng)新、開拓進取”的民族性格,變得可觸可感。 玉門關的黃土方城,則讓課本中邊塞詩的蒼茫意境有了真實的依托。當學生遲培元站在疏勒河邊,感受“羌笛何須怨楊柳”的千古絕唱時,眼前的長城烽燧遺址和出土的1200余枚漢簡,無聲地講述著昔日絲路駝鈴、商旅不絕、文明交匯的壯闊圖景。挪威游客莫爾頓的流連忘返,更印證了這份跨越時空的文明共鳴——玉門關作為“絲綢之路:長安—天山廊道的路網(wǎng)”世界遺產(chǎn)點,不僅講述著中國故事,也向世界展示著交流對話中的絲路文明。課本上的地理標志和歷史事件,在此刻化作了腳下風沙中可感知的宏大敘事。 課本為舟,古跡作岸。在二者間架橋鋪路,讓知識從紙頁間躍入現(xiàn)實,讓歷史從沉睡中蘇醒呼吸,這是教育應有的溫度與深度。青少年在玉門關的戈壁上遙想絲路駝鈴,在都江堰的浪濤間追尋古賢智慧,在良渚的土層中觸摸文明脈絡——課本上的文字,終于被他們的腳步丈量成了生命的一部分,化作了流淌在血脈中的文化基因。 踏尋課本足跡,它讓歷史不再是遙遠的傳說,而是腳下可感的土地,是眼前可見的智慧,是心中可觸的根脈。當一代代青少年都能在行走中親歷、在實踐中感悟,中華文明的參天大樹,便能在現(xiàn)實的土壤中汲取最深厚的養(yǎng)分,永葆枝繁葉茂,生機盎然。這趟“課本游”,游的是古跡,長的不僅是知識,更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自信,是文化傳承最生動、最接地氣的一課。(劉純銀) |
相關閱讀: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發(fā)給好友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(lián)網(wǎng)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(lián)網(wǎng)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(jīng)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網(wǎng)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(wǎng)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(jīng)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(lián)網(wǎng)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(jīng)營性-2015-0001
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(wǎng)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(jīng)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