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,国产一级a毛视频在线观看,精品免费视频,天堂va在线视频

<strike id="zsri4"></strike>

  • <blockquote id="zsri4"></blockquote>
      <code id="zsri4"></code><code id="zsri4"><noframes id="zsri4"></noframes></code>
      
      
    1. 您所在的位置: 東南網 > 西岸時評> 教育講堂 > 正文

      高校學報咋成最大“學術垃圾產地”

      biolaiman.com?2013-04-11 15:00? 熊丙奇?來源:新華網 我來說兩句

      在中國9000多種期刊中,人文社科學術期刊約占四分之一,有2800余種。其中,高校社科學報又占據了半壁江山,但其論文產出數量和相應的影響力卻不成正比,按照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》數據,高校學報的平均影響因子僅為0.1102,是全部學術期刊的平均影響因子0.2227的49.5%。(4月10日《中國青年報》)

      高校學報成為最大的學術垃圾產地,不是什么新聞,早在四年前,這一問題就曾引起輿論廣泛關注,只不過如今問題依然沒有解決,反而有進一步加劇之勢。

      高校學報的問題之所以得不到解決,關鍵在于,近年來我國大學的教育和學術管理、評價體系改革力度不夠,雖然教育行政化、學術行政化飽受輿論質疑,可是,由于既得利益團體的阻力,改革寸步難行。而教育與學術的行政化,是制造學術垃圾的重要推手。

      首先,當前學術期刊大多由大學出資舉辦,很難保持學術的獨立性。由于缺乏獨立性,高校學術期刊在辦刊時,必然出現兩種情況,其一,聽命學校行政的安排,服務于學校增加論文發(fā)表數量的目標,多發(fā)本校師生的文章,把學術期刊變?yōu)楸拘熒l(fā)表論文的自留地;其二,發(fā)表文章并不堅持學術標準,而是奉行利益標準,期刊用版面資源進行交易,包括收取版面費,出版增刊、??怖?。

      其次,對學者的畸形評價帶來畸形的論文需求,學術期刊在功利的社會環(huán)境中,很難獨善其身。一個簡單的事實是,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,目前都用發(fā)表論文數,以及發(fā)表論文的期刊檔次來評價一名研究人員的學術貢獻。這樣的評價標準,其實把學術評價權交給了期刊,而期刊只要想辦法維護自己的核心期刊和目錄索引期刊的地位就可“永續(xù)經營”。如果評價一名研究人員的學術貢獻,并不關注論文,或者對于論文,不在乎其是否發(fā)表、發(fā)表在哪一期刊,而是關注論文本身的原創(chuàng)價值,學術期刊還會有那么好的日子過么?

      按照教育部發(fā)布的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(yè)發(fā)展統(tǒng)計公報,全國高等學校專任教師139.27萬人,在學研究生164.58萬人,其中,在學博士生27.13萬人,在學碩士生137.46萬人,如果他們每年要求發(fā)表一篇論文,僅高校系統(tǒng)就將有300萬篇論文需要發(fā)表,如果一份學報一年平均發(fā)表論文300篇,我國高校的1000多份學報也不過發(fā)表論文30萬篇,僅能滿足高校十分之一的要求。這就是學術期刊雖然垃圾,卻很“牛氣”的原因所在。

      因此,要讓學術期刊回歸學術,重視論文質量,為營造良好學術氛圍做出貢獻,必須改變學術期刊生存的土壤。而這其中,最為關鍵的是大力推進學術管理和評價體系的全面改革,打破學術利益共同體,建立學術共同體,應該依照教師發(fā)展、學生培養(yǎng)的規(guī)律提出適當的學術要求,進行科學的學術評價,而不是一刀切地采取論文指標——這只會制造“論文崇拜”,鼓勵大家制造“論文泡沫”而無法引導大家做有原創(chuàng)價值的研究。在急功近利、浮躁的學術研究環(huán)境中,不可能有高質量的學術研究成果出現,從這一意義上說,學術期刊不過是學術垃圾制造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或者說只是垃圾成果展示基地而已。

      • 責任編輯:唐麗萍
      • 打印
      • 收藏
      • 【字號
      相關新聞
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頁面無法找到
       
      頁面沒有找到,5秒鐘之后將帶您進入首頁!
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站地圖 | 網站公告 |
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營性-2015-0001
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