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阿v网站在线观看,国产一级a毛视频在线观看,精品免费视频,天堂va在线视频

<strike id="zsri4"></strike>

  • <blockquote id="zsri4"></blockquote>
      <code id="zsri4"></code><code id="zsri4"><noframes id="zsri4"></noframes></code>
      
      
    1. 您所在的位置: 東南網 > 西岸時評> 經濟論衡 > 正文

      GDP“破八”,風物長宜放眼量

      biolaiman.com?2012-07-18 08:55? 梁小民?來源:廣州日報 我來說兩句

      近日,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遼寧、江蘇、廣東等五省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指出,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(wěn),但下行壓力仍較大。

      與此同時,GDP增速“破八”,創(chuàng)三年新低,財政收入增幅放緩19個百分點,這引發(fā)一些地方的財政焦慮。如近日,甘肅省永登縣地稅局大干20天,全縣增加稅收6448萬元,上半年各項稅收收入20203萬元,短短20天,征了上半年32%的稅。

      最近經濟下滑,政府稅收減少,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甚為錢緊,于是它們就變著法增加政府收入,加稅與收費共用,合法與非法齊來。眼前的收入增加了,但未來呢?

      我們先假設,這些地方如此增加收入不是為了吃魚翅、喝茅臺,為了“三公”,而是一心想發(fā)展本地經濟。增收用心很好,但效果會怎樣?

      我們可以假設,政府之所以想盡辦法增收,是為了用于投資,拉動本地GDP,實現(xiàn)本地經濟繁榮。說得好聽點,也為全國經濟走出低迷做出貢獻。這種目的正確嗎?能實現(xiàn)嗎?

      首先要破除一個GDP迷信的觀念,中央已多次提出,不要唯GDP論,以GDP增長為唯一的目標,并主動把今年的GDP增長目標調至7.5%,把“十二五”期間的GDP增長目標調至7%。又是一些地方對中央的精神口頭接受,實際定的GDP增長目標都在10%以上。所以,眼看這個目標有困難,就什么手段都用上了??磥磙D變思想觀念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表個態(tài)容易,誓言可以講得響,但一遇到實際問題就又犯了唯GDP病。

      其實許多地方GDP增長下降,背后的原因在于經濟結構不合理,靠低工資、低環(huán)保支撐的低價格出口,并沒有可持續(xù)性。即使全球經濟不低迷,國內增長不放緩,靠這種方式增長也有盡頭。此外,誰都知道可持續(xù)的增長要靠技術進步,這也是中央一再強調的,但技術創(chuàng)新還要靠大企業(yè)。不少地方的經濟是靠一大群小微企業(yè)支撐的。如果不進行經濟結構調整,把小企業(yè)改造為大企業(yè),GDP增長了,又有什么意義?增長率放慢,財政收入減少,職能部門不在調結構上下工夫,只想增加財政收入,增加GDP,豈不是留下隱患,給將來帶來更多困難嗎?

      中國經濟GDP增速的下降,實際是這些年來以政府投資為主拉動經濟已顯乏力的征兆。在經濟開始增長時,以投資為主要動力,以政府投資為主要方式,是許多國家共同的特征,但在以后的發(fā)展中,必須調整到以消費為主要動力,以民間投資為主要方式的增長路徑上來。沒有一個國家是靠國家投資實現(xiàn)了持久增長的,我們所說的“調結構”也包括了這個含義。

      許多人只看到政府增加投資對經濟的乘數(shù)作用,而忽視了這種投資的擠出作用。擠出作用就是政府投資擠出了私人投資。政府投資不斷增加,擠來擠去,還有民間私人投資的空間嗎?私人投資得不到發(fā)展,如何用私人投資取代政府投資?

      更重要的是,政府要為私人企業(yè)創(chuàng)造一個良好的法治環(huán)境,這個法治環(huán)境就包括合法的稅收及其他收費,如果為了增加收入而破壞這個環(huán)境,收稅和收費無法可依,私企能發(fā)展起來嗎?很可能的是,成功的私企也會離開這個地區(qū)。當私企一家家倒閉或遷走時,一個地方的GDP和政府收入會有什么變化,大概每個人不說也明白。

      一個地方增加財政收入、增加政府投資也許在短期內可以使當?shù)氐腉DP有所增加,但這樣竭澤而漁,減少了人民的消費,削弱了私人企業(yè)的實力,最后還是GDP更低,財政收入更少,這種近視的做法最終會害了當?shù)亟洕?,也會害了中國經濟。毛主席勸柳亞子先生“風物長宜放眼量”。我想這句話也可以送給我們的地方官員??紤]經濟政策不要從一時一地出發(fā),要看到長遠的利弊。

      梁小民(著名經濟學家)

      • 責任編輯:鄧宇虹
      • 打印
      • 收藏
      • 【字號
      相關新聞
      相關評論
      頁面無法找到
       
      頁面沒有找到,5秒鐘之后將帶您進入首頁!
      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網站地圖 | 網站公告 |
      國新辦發(fā)函[2001]232號 閩ICP備案號(閩ICP備05022042號) 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: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〔2019〕3630-217號
    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(互聯(lián)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/移動互聯(lián)網視聽節(jié)目服務)證號:1310572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閩)字第085號
     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(署)網出證(閩)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(yè)務經營許可證 閩B2-20100029 互聯(lián)網藥品信息服務(閩)-經營性-2015-0001
      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
      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舉報郵箱:jubao@fjsen.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:0591-87275327